前言:

    上周DIY硬件最重要的新聞莫屬NVIDIA GeForce GTX960這塊新甜品的發布,雖然最終規格上的封印讓不少玩家的期待稍稍有些落空,但從產品定位和定價上看,在千元出頭的性能級顯卡市場也算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甜品顯卡的更新換代也勢必迎來了一大批游戲玩家在節前攢機,上一期《DIY新手說明書》就針對目前的硬件格局給大家匯總了一些建議和經驗,各個預算層的消費者都應該有收獲。不過要知道,選好硬件裝完機可并不意味著大功告成,無論是初期就遇到兼容性的問題,還是用上一段時間電腦出現故障,都會令不少新手瞬間抓狂。今天我們的連載內容,就是要分析一下“常見的電腦故障,以及如何進行排查和解決?!?/span>


關于電腦故障的排查,按理說這個題目真的有點大,無論是硬件、軟件甚至是用戶自己的誤操作都會帶來千奇百怪的問題,想要完整的歸納真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不過今天我們并不會拓展的太深,主要涉及最常見、最具代表性的問題,至少用戶自己通過簡單的排查可以推斷問題出在哪,并且能在力所能及的基礎上來解決,這樣我們今天的目的就達到了。

    在進行相對系統的分析之前,我們先要排除一些因為馬虎而出現的問題



我敢說不少人分不清開/關按鍵

    首先請各位遇到問題的用戶,檢查一下自己主機的所有電源線路是否都接上,插線板上的開關、電源、顯示器的開關是否都打開了。很多時候,并非是硬件除了什么問題,其實電源根本就沒有接通,這種甚至不能稱之為問題的部分,往往會被忽略,千萬別鬧笑話啊。

    既然說到開關按鍵,我相信在座的各位應該還有不少分不清開關按鍵到底哪邊是開,哪邊是關,現在所有中槍的小白用戶請去面壁。我們以上圖的電源開關標示為例重申一遍:左邊“—”橫線為開啟,右邊的“○”圓圈為關閉,希望搞不清楚的同學們現在就給記住,在網絡上應該很少簡單如此入門的教學了吧。


顯示器輸入接口類型,有些并不會自動識別哦

    例如一些用戶發現開機后,所有線路都連接正確,開關也全部開啟,但顯示器卻并沒有輸出正常圖像。這是因為顯示器的接口類型選擇有誤,按理說如今大部分顯示器都提供了自動識別功能,但如果我們同時接入了PC主機、家用游戲主機、其他智能電視盒子等等其他設備,就需要我們確認當前接口圖像是否來源電腦輸出。

    當然這種最基本的小問題就不再擴展了,這里就是先給各位提個醒,最不可能、最沒有技術含量的部分,往往會出現問題,加上裝機完成后的興奮,沖動是魔鬼,這一點沒錯。后面我們將從常說的“黑屏、藍屏、花屏”這三個狀態來分別分析,至于是硬件還是軟件出了問題,讓我們慢慢道來。

我們常說的點不亮:黑屏

    “點不亮”這是不少DIY老玩家經常會提到的一個詞,簡單理解就是開機電腦一直是黑屏的狀態,當然不同的問題在電腦主機中的具體“表現癥狀”也不同。

    在稍微老一些的主板平臺上,板載的“蜂鳴器”就是一個最基礎的報警裝置,除了一些誤操作會導致蜂鳴器的嘀嘀聲的報警。在開機通過硬件自檢的過程中,蜂鳴器也預設了不少發聲模式,有經驗的老玩家甚至能從“嘀嘀”聲的長短、數量來排查到底是哪個環節出現問題。不過由于如今板載蜂鳴器的主板很少見,我們就不多講了,玩家也能通過查找網絡來對應蜂鳴器的聲音含義,其中開機后“短促的一聲嘀”證明正常開機這個記住就好。



人性化的主板Debug燈,用來接替原來蜂鳴器、Debug

    除了“蜂鳴器”,多年前DIY鼎盛時期不少愛好者手里都應該有一塊PCI接口的Debug卡,通過Debug卡上的讀書,我們也能推斷問題出現在那個環節。另外有些中高端規格的主板上,也會提供Debug或者兼顧硬件傳感器/超頻等數字顯示屏,只不過不同廠家主板Debug燈顯示的數字代表含義可能略有不同,我們可以在主板說明書上找到對應數字標示的解釋。

    當然這是有相應輔助硬件的基礎,我們可以直接得到問題所在,如果沒有蜂鳴器、Debug燈、Debug卡這類東西,我們也有辦法來排除問題:其中可能存在問題的硬件,我們就一一列出來:CPU、主板、內存、顯卡、電源。

                                                      CPU:內存控制器容易損壞



CPU內存控制器損壞,硬件損壞很多都出在這里

    CPU本身出現硬件問題,最常見的就是內存控制器部分受到了損傷,很多老玩家甚至都親身經歷過。由于CPU內存控制器主要是對內存頻率、雙通道帶寬等進行支持輔助,所以對于組建雙通道內存的玩家,有時我們嘗試只接一條內存,平臺也許會正常啟動并運行,這樣也讓有緊急的工作的朋友能臨時救個急。當然無論是選擇盒裝、散片的消費者,如果產品在保修期內,進行官方維修還是最優先的選擇。

    當然CPU還可能出現其他問題,例如AMD處理器容易出現針腳彎曲損壞,動手能力強的玩家可以用鑷子將針腳復原。手頭有主板可以對應的其他CPU,還可以選擇替代法,來明確檢驗是否是CPU本身出現了問題,也可以將處理器拿到賣場來繼續檢驗。

主板:Intel平臺針腳很脆弱

主板CPU底座插槽,Intel平臺最容易受傷的硬件部分

    對于開機黑屏,硬件指示燈、風扇先正常,后停止工作的情況,有可能是主板、CPU針腳損壞的問題,這就需要我們將CPU拆下檢查看看。

    和AMD平臺針腳在CPU底部不同,Intel平臺的針腳則出現在主板CPU底座插槽,所以CPU底座保護蓋就是必不可少的東西,在裝機過程中很容易損壞主板底座針腳,這一點一定要注意。特別是對于不少DIY新手而言,安裝Intel平臺的CPU更需要細心一點,將CPU底座針腳弄彎,可能還能簡單自行復原。不過如果損壞嚴重,針腳缺失或自己沒有能力來復原針腳,將主板送廠保修最保險,當然我們會損失一段時日。

主板CPU底座插槽,Intel平臺最容易受傷的硬件部分

    對于開機黑屏,硬件指示燈、風扇先正常,后停止工作的情況,有可能是主板、CPU針腳損壞的問題,這就需要我們將CPU拆下檢查看看。

    和AMD平臺針腳在CPU底部不同,Intel平臺的針腳則出現在主板CPU底座插槽,所以CPU底座保護蓋就是必不可少的東西,在裝機過程中很容易損壞主板底座針腳,這一點一定要注意。特別是對于不少DIY新手而言,安裝Intel平臺的CPU更需要細心一點,將CPU底座針腳弄彎,可能還能簡單自行復原。不過如果損壞嚴重,針腳缺失或自己沒有能力來復原針腳,將主板送廠保修最保險,當然我們會損失一段時日。

                    內存重新插拔、換另一組接口,解決大部分問題



重插內存、換個插槽,萬年不變的老套路很好用

    其實內存重新插拔這個,不少玩家都應該有經驗了:其實這就如同小時候我們玩FC紅白機,卡帶上的金手指往往有接觸不良的問題,內存插槽也是金手指這個原理,與主板內存插槽沒有插緊,其實是很多開機黑屏的概率最大的原因。

    要知道,如今內存插槽因為主板品牌和規格的不同,有單邊/雙邊slot卡口兩種緊固類型,有時是我們沒有聽到“咔噠”的固定聲音,有時即使聽到聲音,也存在沒插緊的情況,這里需要我們多檢查一下,適當力度的往下再壓壓保證內存完美接到插槽上。

                        系統加載后黑屏:可能是顯卡驅動的問題



更新驅動注意對應Windows不同版本(圖片來自華碩主板官網)

    除了開機黑屏以外,Windows系統加載讀條后也有出現黑屏的可能,前不久筆者身邊就有真實的例子:幫家人更換新硬件,只是H61主板更換升級為B75主板,其他硬件并沒有變化,按理說CPU不變的情況,核顯驅動應該也不會有變化。但在提示重啟后,一到要進入Windows系統就變黑屏,這一度讓我非常抓狂,還以為是需要升級最新的BIOS版本,來提升硬件的兼容性。但筆者發現,雖然黑屏但通過鍵盤、開機按鈕正常關機,可以推算應該是顯示的問題。

    這里我們就要迎來很久不出現的“安全模式”,因為安全模式下系統是不加載任何驅動的,這樣就能正常進入系統,之后將顯卡驅動卸載,再重新安裝主板官網上提供的官方顯卡驅動,保證兼容性達到最優,重新啟動果然恢復正常。所以對于相鄰兩代新老平臺更替的玩家,即使主板底座相同,卻也可能出現顯卡驅動不兼容的情況。這里進入安全模式,更新下驅動就能解決。

◆  硬件自檢通過還有問題:藍屏

剛才我們舉了幾個常見容易造成黑屏故障的例子,其中大部分都集中在了硬件問題上,除了一些新老平臺驅動兼容性的問題,大部分都是在硬件自檢前就會遇到。不過相對于黑屏這個電腦故障最初會遇到的攔路虎,“系統藍屏”都會在毫無征兆的情況下閃現在你面前,特別是手頭上有工作的時候,加上沒有經常保存的好習慣,藍屏帶來的打擊往往是毀滅性的。



藍屏,其實是系統自我保護機制

    相比于無法響應的黑屏,“藍屏”還有著一層保護含義,因為這是Windows系統自己選擇崩潰,有時候甚至并不意味著軟件、硬件上出現什么太嚴重的問題,更多是為保護系統中程序和數據不會受到無法預知的傷害。所以藍屏崩潰是相對保守的一種強制保護行為,例如硬件高溫等等。下面同樣舉幾個常見的例子分析:

                       硬盤模式:看IDE/AHCI到底用那個裝的系統



為了方便,裝系統前選擇 AHCI 

IDE(并口)/AHCI(串口)兩個硬盤模式對于我們的老讀者,應該是最基本的常識問題,建議大家在裝系統前,先在主板BIOS中將SATA模式更換為AHCI,相比IDE的數據傳輸效率要更高,也省去了后續從IDE轉成AHCI的麻煩。

    如果主板BIOS中的硬盤模式和系統建立采用的不一致,就會在Windows系統加載畫面中出現崩潰,進而進入藍屏。所以這里我們需要調整到對應的硬盤模式,就能輕松解決這個藍屏問題。

                                 內存為首的兼容性問題,避免混插



XMP內存性能提升,另外兼容性也要考慮到

    雖然如今主板對于硬件的兼容性問題已經提升很多,但不少高頻XMP內存會選擇更新更好的閃存顆粒,衡量主板好壞其中很重要一項就是兼容性是否出色,特別是對于高端的X79、X99平臺,兼容性表現還要弱于主流平臺。所以開機有時會出現藍屏,有顯示物理內存崩潰的字樣,很大程度就是內存兼容性出現了問題。

    根據原理,我們只需要將內存頻率統一,即使是不同批次的兩條內存,甚至是不同品牌的內存在如今也很有可能正常使用。不過筆者還是建議大家選擇同一品牌、并且盡量選擇同一生產時間段的內存,從而最大程度的降低了主板和內存兼容性的容錯率。

                                 硬盤可能有壞道,毫無征兆的藍屏



硬盤出現壞道,突然藍屏不足為奇

    如今固態硬盤逐漸迎來主流消費趨勢,不過容價比相當高的機械硬盤還是主流的資料存儲盤標配。要知道雖然稱之為“硬”盤,但硬盤金屬殼內部還是高密度的光碟形式存在,傳統機械硬盤還是相當懼怕震動等物理影響,造成壞道可就麻煩了。

    一般情況下,壞道承載的數據將出現不能讀取寫入,嚴重的話就會出現系統崩潰,導致藍屏死機。所以如果玩家感到自己系統突然變得很慢,例如一些簡單的程序響應困難,那我們就需要注意硬盤有可能出現了問題,建議這時候趕快備份重要資料,以免不測。如果之后多次出現藍屏,建議重新格式化安裝系統,如果能夠后續恢復正常就還好,如果還是老問題就可以退役老硬盤了。

系統保護:病毒木馬、硬件高溫導致藍屏

    如果說原來的電腦病毒、木馬容易在網絡上傳播,那么如今豐富的網絡殺毒軟件、優化系統軟件的層層包圍,大部分病毒木馬程序都應該能輕松隔離。當然作為電腦用戶的我們,最重要還是要養成良好的上網習慣,這樣不僅可以避免網頁攻擊,甚至可以不依賴這些殺毒優化軟件,不少捆綁的應用插件確實讓人頭疼??傊@里看用戶自己的經驗,木馬病毒這些也會導致系統資源耗盡,從而藍屏,至于選擇殺毒軟件還是養成好的上網習慣,筆者認為后者更重要。


給風扇進行大掃除,讓散熱效果提升,從而避免高溫藍屏死機

    CPU、主板、顯卡這三大件,都有可能出現硬件高溫,從而系統為了保護硬件出現藍屏。其中對于使用風冷散熱的玩家,長期不清理機箱內部硬件,散熱器周邊都會出現大量的灰塵,甚至堵塞住了散熱風扇的排風口,CPU、顯卡的散熱效率則大大降低,高負載應用下有可能會從五六十度,升到超過80度的高溫,藍屏、黑屏重啟等就容易理解了。

    所以筆者建議除了要定期給主機進行一次大掃除以外,安裝諸如AIDA64這樣的硬件檢測軟件,其中的傳感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我們的平臺散熱和硬件是否有明顯問題,這樣也能避免藍屏的發生。

顯示設備出現問題:各種花屏

    簡要分析完“黑屏、藍屏”這兩類最常見的電腦故障反應,最后我們來看看主要集中在顯示相關設備問題導致的“花屏”現象。其實“花屏”還是比較籠統的概念,我們依然選出了最常見的三種現象:整體花屏、畫面出現水波紋、畫面撕裂。

                        整體花屏:顯卡線路沒接好,驅動優化有問題



組建多卡平臺,橋接線、視頻I/O接口都需要注意

    最入門的整體花屏是很規整的,可以看到顯示器上的像素點好像整體發生了偏移,屏幕顯示非常模糊。遇到這個問題,絕大多數情況是顯卡輸出線路、或者顯示器輸入線路的接口部分沒有插牢,接觸不良就可能導致這種均勻的整體花屏現象。


選擇“WHQL”認證驅動,相對最保險(點擊圖片可看原圖)

    另外在一些高負載(高特效、高分辨率下)游戲中,由于顯卡驅動的優化出現問題,顯示器畫面也有可能出現花屏的情況。其中在新顯卡推出的這段時間,NVIDIA、AMD都會不遺余力的放出自己最新的顯卡驅動版本,有些時候甚至目的明確的為了優化某款游戲來發布Beta版本的驅動,有可能就會出現游戲花屏的情況,如果對老顯卡兼容性不足,還有可能出現無法正常進入Windows的情況。所以筆者建議求穩的玩家,選擇WHQL(微軟硬件設備質量實驗室)認證的正式版驅動最保險。

畫面出現水波紋:電磁干擾防護不佳

    如果畫面出現了水波紋,或是說是類似于相機拍攝的摩爾紋,這主要是顯示設備受到了比較強烈的電磁干擾。這其中有兩個環節、一個注意可以盡量避免這種花屏情況:



                                                                         受到了電磁干擾,畫面出現水波紋


不少入門顯卡,接口都沒有EMI防電磁設計,不過這并不一定會出現花屏現象
一般中高端顯卡,在防電磁設計上都會不遺余力,畢竟還能提升整體賣相

    兩個環節分別是視頻輸出線上是否有防電磁干擾環,這個可以在高規格的DVI、DP、HDMI高清線路上看到;另外一個是顯卡I/O輸出接口上有沒有做EMI設計,就是罩在顯卡接口上的金屬屏蔽罩,可以將高頻產生的電磁波屏蔽掉,保證視頻輸出信號的純凈。

    一個注意其實很好理解,就是將手機、智能設備盡量遠離電腦,當然這個還要看用戶所在位置的通信訊號強度,在一切情況下可能就會帶來強烈的電磁干擾。我們都知道音箱會發出受到干擾的嗡嗡聲,反映在顯示屏上就是類似水波紋的花屏。

防止畫面撕裂,預算充足可選擇G-Sync/Free-Sync顯示器



畫面撕裂,同一畫面顯示多影格

    畫面撕裂是指顯示器把兩個或更多的影格(frame)顯示在同一畫面上,很多顯示器的刷新率都是固定在60Hz。不過中高端顯卡性能強勁,在高分辨率高特效下甚至也能達到超過60幀、甚至100幀的極佳流暢度,顯卡輸出和顯示器顯示不同步,畫面就會出現撕裂效果。


AMD FreeSync技術(圖片來自AMD官網)

    但如果我們開啟垂直同步(鎖定60幀),雖然解決了畫面撕裂的問題,卻帶來了不可避免的視覺卡頓,對于追求極致流暢感受的玩家,這種卡頓對于高端顯卡、甚至是多卡土豪平臺顯然是不能接受的。不過在這兩年NVIDIA和AMD先后推出了G-SYNC、以及Free-SYNC技術,包括三星、AOC、華碩等等顯示器品牌都會推出帶有該技術的高端玩家級顯示器,其最大刷新率高達144MHz,這樣就能避免開啟垂直同步和畫面撕裂這兩個問題。當然對于玩家來說,顯示器的設備售價不菲,量力而行即可。